当前位置: 完美世界竞技平台-完美世界竞技 > 媒体完美世界竞技平台-完美世界竞技 > 正文

河南日报:创新产学研转创共同体育人模式 打造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 作者:   转帖自: 河南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04/04 09:08:47 责任编辑:王红  审核人:王靖]

来源:《河南日报》(2023年04月04日   第10版)

黄河水院党委主要领导为院士、专家颁发智库专家证书。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科研项目数据采集和实验。

□周保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一要求,体现了新时代、新征程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科技、教育、人才的更强需求、更重依赖和更大期待。

在落实“三融”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完美世界竞技平台-完美世界竞技(以下简称“黄河水院”)从示范校时期的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到优质校时期多元主体育人设想与探索,再到“双高”校期间产学研转创共同体育人实践,主动融入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就学校治理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探索,实现了办学主体从“双元”到“多元”、育人模式从对接“生产”到对接“创新创业全过程”、治理体系从“传统大学治理”到“产学研转创共同体治理”的三大转变。这些探索和实践正契合了“科教融汇”要求,也推动了学校锻造一流师资队伍、锤炼过硬科研本领,构建了新治理新体系、凝聚协同育人办学合力,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和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搭建平台,创建产学研转创共同体

学校主动融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以服务民生、生态、智慧水利为重点,以培养新时代水利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遴选多元主体共建全过程技术创新链与全功能孵化创业的四大平台。一是与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开封市黄河河务局等10家机构共建坝道工程医院黄河水院分院、黄河工程安澜医院等,组成了技术服务中心,与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公司、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江河工程检验检测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建成6个国内产业学院、3个国际产业学院。技术服务中心和产业学院组建了生产服务平台,即学产服平台。二是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时空大数据应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19个科研机构组建技术研究平台,即学研平台。三是与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公司、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9个机构共建应用技术转化中心、专利导航基地等,组建技术成果转化转移平台,即学转平台。四是与创业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共建国家级众创空间、黄河之星创业孵化器等,组建学创平台,建设全功能孵化创业平台。依托平台瞄准产业升级发展需求,对接水利中游产业链,多元主体联手共建产、学、研、转、创共同体。多元主体协商、协同、合作,形成共同体育人合力。

平台的搭建,增强了学校师生团队科研能力,同时,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促进科研,两者相互成就,相得益彰。例如,学校获批成立的河南省黄河中下游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老师带学生做科研助理,开展灌区小麦灌溉试验、海绵城市人工湿地试验,并将最新的技术、工艺和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学生在“挑战杯”“发明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中共获省级金奖4项,银奖2项。师生共同创新研发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团队培养和指导的学生孙梦园、王东、石天乐等,凭借自己的所学所能设计了4个数字化产品,在2021首届德国柏林国际数字化人才创新技能大赛获得总冠军,是唯一获得该赛事国际奖的中国代表队。

过程融入,打造共同体育人新模式

学校从改造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入手,围绕科技创新与孵化创业两条主线,改造建设以单元项目、模拟项目、真实项目、科转服和双创项目等为主体的“科创主导、五级项目贯通”的育训课程体系,以项目教学为基础,对接产学研转创全过程,依托学产服、学研、学转和学创四大平台,按素养、文化、技能分层级、分阶段实施递进式教学。实现学生能力逐级提升,有效增强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的适应力。

以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改进为基础,通过科研项目驱动,四大平台协同,构建新的育人模式。依托学产服平台提供的产业学院技训场、企业工作场域和技术服务实境,结合产业企业实际需求及对应服务项目,开发模拟项目、提炼单元项目,实施教、学、练、做;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生产项目及岗位实习,晋级岗位技能。依托学研平台提供的科研成果和平台载体,学生通过参与调研、数据采集与处理、试验制备与验证等科研项目环节,以涵养其科研素养。依托学转平台提供的技术成果转化样本和转化环境,形成典型转化案例,让学生参与技术成果的转化、推广等工作,以提升学生成果转化意识和转化能力。依托学创平台提供的创新专利和创业案例,培育“专创融合”双创项目,学生通过参与创新成果开发与创业孵化,以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

例如,学校黄河研发团队在科研项目研发的过程中,组织相关专业近100名学生加入科研团队,长期参与小麦灌溉试验、海绵城市人工湿地试验等项目。将项目研发思路、研发过程、研发成果形成典型案例,制作完成了《自稳式鱼鳞坑生态挡墙》《生态砂基透水混凝土》等进课堂、进讲义、进教材、进大赛、进头脑、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五进一融”专业教学资源,出版了国内第一本中英文对照的海绵城市工作手册式特色教材。该团队与河南省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联合开展的“黄河三义寨灌区作物需水量试验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研究成果不仅获得了全国节水领域最高奖——“大禹杯”国家农业节水科技奖1项,而且还获得了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学校也涌现出河南省十大“最美未来工匠”闫腾柯等一批有科研意识、科学素养、科研能力的大学生。

激发动力,构建协同育人治理新体系

学校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中国水利职教协会、中国电建集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产学研转创主体,成立了黄河水利产学研转创共同体理事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形成“科技引领、多元协同、契约锚定”的协同治理体系。

学校利用云物大智区技术,打造共同体治理智慧平台,创建“产学研转创协同创新数字地图”系统,搭建需求发布、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为一体的“点对点、点对多”沟通与管理平台,现已入驻300余个单位。这一举措畅通了政行企校科转孵、产学研转创协同创新渠道,形成了共同体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充分发挥共同体理事会议事决策功能,遵从市场化资源配置和绩效引导等原则,系统推进产业链、专业链、创新链、转化链、创业链“五链耦合”。柔性引进王家耀院士、王复明院士等组成了创新链顶端的关键节点人才,建成“黄河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团队”“黄河水利大数据研究团队”等41支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水利、测绘2个国家“双高”专业群,引领建筑工程技术等8个省级骨干、2个复合型专业群建设,进一步优化了专业布局,努力实现共同体协同育人目标。

这些探索与实践,使黄河水院在专业建设、科研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取得了扎实成效。

学校主持参与修(制)订了国家职业教育专业目录124个、简介51个和教学标准31个,修(制)订国家职业大典中河道修防等7个工种,升级、引领了专业标准。师生共立项科研1564项、授权365项专利,攻关637项难题,转化129项技术;“苗圃营”项目247个,孵化德淼水土流失防治等60家科技型企业,服务南水北调、汾河灌渠等,产生的经济效益5.6亿元。依托专利、技术成果和现代水利全产业链典型工作任务,打造国家级教学资源库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基地1个,国家级教师创新团队2支,国家级专业教学团队3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支。近三年,学生在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66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60余项;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也获得国赛1金、2银、5铜,省赛30金、34银、33铜的佳绩。学校2个专业获得英国资历框架和欧洲资历框架5级水平认证,水利、测绘专业大类连续三年位列多个第三方竞争力排行榜第一,学校获批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作为全国唯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教育特色基地建设单位。

未来,黄河水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河南省“十大战略”要求,不断找准“科”与“教”的契合点,继续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下功夫、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上下功夫、在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在学生成长成才上下功夫、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科研工作体系,把科技和教育两股力量汇聚到一起,努力打通科技落地最后一公里,持续深化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国职教现代化贡献水院方案、高职力量。